【中国容器网】
一条伤腿上山调试机组,三次调整婚期……在同事们眼里,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潘东浩是个铁一样的男人。 潘东浩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大学生,初出茅庐的他毕业后就进入了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参与了当时“八五”重点攻关课题——200kW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和开发。“就是这一次经历让我真正爱上了这行。”潘东浩激动地说。 进入本世纪,我国风电开始大踏步走上产业化之路,从科研院所转制而来的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也成为我国最早进入风电整机制造的企业之一。潘东浩作为公司的技术骨干,积极参与了750kW机组的研制,主要负责机组的控制系统设计。他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克服种种困难,历时多年,不断试验,终于将集散型控制系统与现场总线技术应用于风电控制系统,并成功开发了国内首套商业化的风力发电远程控制系统。 2009年,大容量的2.5MW机组研发拉开帷幕,该项目也被浙江省立为重大技术专项,潘东浩成项目负责人。“也许是年轻的激情,让我们当时就觉得一定能把它做好。”潘东浩说,他和技术人员历时两年,日以继夜的技术攻关,于2011年初终于研制成功实现并网发电,目前机组技术与各项性能日益成熟,已经批量生产投入商业运营。 随着国家海上风电开发的兴起,浙江运达顺势而为展开了5MW海上风电机组的研制,该项目也获得“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7MW级风电机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作为项目经理,潘东浩又一次站到了研发第一线,积极投入到海上风电机组的研制开发,完成了机组的设计,并实现了样机的生产和装配。 在忙碌紧张的科研攻关之余,潘东浩还承担了风力发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北分中心的建设工作,时常深入现场指导,与工作人员一起调试,寻找问题与不足,收集拖动试验中第一手原始数据,常常工作到深夜,顺利完成了国家重点风电实验室张北分中心建设工作。 作为一名技术总工,潘东浩除了在技术领域潜心耕耘,更是将足迹留在了众多的风电场,他几乎参与了每台样机的安装和调试,深入条件艰苦的现场,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记者了解到,在200kW机组安装时,他冬夜在苍南值守;在1.5MW机组安装时,他在张北的春寒料峭中忙碌;在2.5MW机组安装时,正值三九,坝上的张北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他和同事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工作。临近春节,他和同事立下军令状,机组调试不出来就不回家过年,最终圆满完成任务。“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把婚期调整了三次,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想把工作踏实做好了。” 近几年来,潘东浩主持或承担了多个国家和省级技术课题,涉及到国内外风电机组研发制造的最前沿技术,代表了我国风电机组研发的最高水平。发表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论著10多篇,申请并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